而詩人與作家的責任就是把這一切寫下。
而針對這些族群,建議還是要做好自身的基本防護及完整施打疫苗。如果你出現任何COVID-19的症狀,特別是如果你有感染史或是有較高的嚴重疾病風險,還是建議尋求醫療協助及進一步評估。
至於如何預防重複感染,基本上還是建議減少出沒在人潮擁擠的區域,如果必須要去的話,建議可以考慮配戴口罩及多洗手。如果可以的話,也建議多攝取一些維他命B群、維他命C及鋅,幫助身體可以盡快的恢復。雖然再次感染COVID-19是可能的,但它仍然相對少見,而且大多數感染過COVID-19的人至少對該病毒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免疫力。這類型的族群,一來是身體狀況、抵抗力及免疫力都較低,二來都是需要較常出現在醫療場域的族群,這些都是比較有可能二次確診,同時也是風險症狀會是比較高的一批患者。(推薦閱讀:輕症在家要備哪些藥?如何好得快?醫曝孩子出現「5症狀」快送醫) 二次確診與腸病毒如何區分?併發症比COVID-19更嚴重? 近期又將進入腸病毒高峰,如何簡易辨別是二次確診或感染腸病毒?哪些情況發生應盡快就醫?二次確診的患者多半是高燒及上呼吸道症狀為主,而腸病毒雖然可以引發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。
二次確診的居家照護重點?醫叮嚀:三種營養來源要補充 Photo Credit: 潮健康 如果二次確診後症狀不嚴重,又抽不出時間到診所的患者,可以直接到藥局購買一些感冒相關的藥物,搭配閱讀盒裝說明及初步詢問藥師,應該就可以獲得初步的症狀緩解。COVID-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:發燒、咳嗽、氣短或呼吸困難、疲勞、肌肉或身體酸痛、頭痛、味覺或嗅覺喪失、咽喉腫痛、鼻塞或流鼻涕、噁心或嘔吐、腹瀉。有人推崇《尋找智美更登》,有人沉痛於《老狗》的決絕,有人喜歡現代解構的《塔洛》,我則認為《氣球》是大成之作——萬瑪才旦實現了形式風格的平衡,境界昇華。
文字在在,言説著這一位完美的電影人。朋友同仁中,對哪部作品,才是萬瑪才旦代表作,大家有不同答案。正如敲打這些詞句的我,希冀每一個字都自行坍塌,沙散。華語電影史上,英年早逝的導演不少,如費穆(44歲),有無冕桂冠,永遠被銘記。
打擾萬瑪才旦:藏地題材和獨立電影屆磨練出的謙遜 萬瑪才旦的電影,與那些六十億人民幣票房的喧囂主旋律營商無關(《戰狼2》76.9億、《長津湖》57.7億)。他受困於京城氣候環境,到南方高校就職任教。
由不同答案可知,萬瑪才旦在平靜與溫柔外,不斷呈現變化不同的主題面相。他的猝然離去,留下了如此巨大的不完美。電影裏外,人們容易將藏地,視為遙遠的事物,難以抵達的地方,佈滿生存挑戰,是個混亂嬗變的舞台。有人望而卻步,折返回家。
藏地影像遠離著東部,安靜、平和,甚至讓一些人乏困——不相瞞,十幾年前我看《尋找智美更登》就睡著了。看到他已完成的《雪豹》和《陌生人》電影海報,一張是雪泥上的印爪蹤跡,一張是遙遠村莊前,起揚的沙土——竟都是空無人影。但又有什麼奇怪呢,電影,不就是這樣嗎。每一次行動,週轉,或波折,都要長途跋涉。
從《塔洛》、《撞死了一隻羊》到《氣球》,是萬瑪才旦大放異彩,收穫金馬、享譽國際的階段。有的不過幾天前,有的是數年前電影院,有在拉薩有在台北有在紐約。
導演與觀眾,心理距離和實際距離都拉近了,「來的都是客」,彼此擺脱了院線的觀看形式,氣息相投,民間色彩濃烈。一直到《塔洛》,我都長期將他歸入——或者更靠近獨立導演的陣營。
不過,被審查部門要求刪改的萬瑪才旦作品,其實只有《老狗》一部。像《撞死了一隻羊》故事發生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無人區。他籌備新項目,有念念不忘,聯結青海貴德故鄉,叫《永恆的一天》。《雪豹》出外景拍攝,也駐紮在苦寒之地,環境條件極端惡劣。他出版了好多本小説,最近一部是《故事只講了一半》,還做藏漢翻譯工作。但試問,有幾個中國導演能這樣兢兢業業,樂於創作,又不求虛名?多的還是那些想開闢商業版圖,建立自己的金錢帝國者。
他還以監製、顧問、師長等角色,幫助青年影人,看劇本,提意見,其中者有來自藏地,有的忐忑大齡,有純粹求鼓勵……説到底,它們確實是一名導演的份內事。獨立影展上,有人拍電影,有人放電影,有人來看電影,都是不容易的事。
虛構的電影,是人與人的聯結物。這樣的告別方式,近若2007年楊德昌(59歲),有如1996年胡金銓(65歲)的辭世——華語電影史上蒙受的兩次重大損失。
初識萬瑪才旦,是在2014年冬天的大連,一個獨立影展然而,在正要大爆發的商業主流與慘遭雪藏打壓的獨立電影之間,單看《老狗》,萬瑪才旦和他的作品,似乎與後者距離更近。
故事中多有兩難困境,衝擊信仰,道德代價與自我懲罰。甚至,萬瑪才旦的辭世(54歲),更為黑色,更是遺憾,更加可惜。談吐溫和,惜字、話少,以至於跟他交談的人,都要變得謙遜。新冠三年,萬瑪才旦完成了兩部劇情長片——是的,正是眾人叫嚎「中國電影全部玩完」的這三年。
再比如,胡波以自殺,完成了對作品完整的捍衞,那不單是一起青年電影人之死,而是引出資本與審查佈下的重重陷阱,少有人能逃脱黑暗獵殺。一直到《塔洛》,我都長期將他歸入——或者更靠近獨立導演的陣營。
人們因痛失萬瑪才旦而悲痛,失聲,卻是真的。電影裏外,人們容易將藏地,視為遙遠的事物,難以抵達的地方,佈滿生存挑戰,是個混亂嬗變的舞台。
但又有什麼奇怪呢,電影,不就是這樣嗎。看到他已完成的《雪豹》和《陌生人》電影海報,一張是雪泥上的印爪蹤跡,一張是遙遠村莊前,起揚的沙土——竟都是空無人影。
獨立影展上,有人拍電影,有人放電影,有人來看電影,都是不容易的事。初識萬瑪才旦,是在2014年冬天的大連,一個獨立影展。死亡讓線性、單向的人生時間塌陷,令一切事情,彷彿同時發生。由不同答案可知,萬瑪才旦在平靜與溫柔外,不斷呈現變化不同的主題面相。
朋友同仁中,對哪部作品,才是萬瑪才旦代表作,大家有不同答案。青藏地區海拔高,氣候惡劣,瞬息萬變,雨雪冰風飛沙走石。
也有幾近被遺忘,留待影展發掘的,像但漢章(41歲)。正如敲打這些詞句的我,希冀每一個字都自行坍塌,沙散。
像《撞死了一隻羊》故事發生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無人區。文:易生 「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」——《塔洛》萬瑪才旦導演 痛失萬瑪才旦:故事只講了一半 萬瑪才旦導演走了。
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